這次回臺北 本來很猶豫要看哪一部片
也許是獎項季效應
大小市場都有不少吸引人的片
片單不短 就不列了
這週還有Jason Mraz的演唱會 下下週有小野麗莎
結果我只去了當代看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展覽
一窩蜂地去看真的有點悲哀
比方說Jason Mraz
花個幾千塊去聽他的現場一定很爽
不過我不會想要在那樣幾千人的室內坐在位子上聽他的歌
也不會想要這樣聽昊恩家家 小野麗沙
但是可能會想要這樣聽Aerosmith 或是張惠妹 張學友的演唱會
所以我想一定有些人不是喜歡音樂而去的
把音樂當做一種娛樂無可厚非 當做是一種名氣的代表可就有點呆掉
這是我一向的想法
可是或多或少都參有用外在行為標籤自己的意圖
有人去春吶聽音樂 有人去春吶喀藥 有人去春吶性愛趴 有人去春吶只是去沾個名氣
"嘿我去了春吶"
這種好像很了不起的形象堆疊在薄薄的表皮上 雖然不見得有益於內在成長
可是外在世界常會崇拜它
前陣子的Andy Worhol也就這樣釣了一大票肥鈔票
倒沒什麼不好
無慾則剛 尤其是熱門的慾望
滿足外在的崇拜跟滿足內在的充實都是慾望
我一直告訴自己沒有哪種比較高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