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Dram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ram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鬼魂們盤旋的噩夢 Sleep No More


Sleep No More.

要想表達出來這部戲的感想
可不能勉強自己穿插著烙不怎麼好的英文



簡介


一棟七層被打造成舞臺的倉庫
用電影的特性結合舞臺和現代舞
場景中的一切細節埋藏著數千志願藝術家投入的精美道具
互動式的演出與可觸摸的各種道具放置在巨大空間內

讓這齣劇給人一種真人解謎遊戲感
或是主題樂園的故事性鬼屋
觀眾的雙眼就是攝影機, 用好奇心做分鏡表
被害怕與興奮追趕著在場景間奔走

在陰暗中自由探索讓觀眾瘋狂地著迷追逐
卻也只能捕捉到星碎的片段

非線性的循環方式讓人被時間流動困住
於是故事不斷循環

抽象與黑霧的裊繞將觀眾的注意力濃縮到表演者身上
白面具們驚惶迫切地湧至角色旁邊的畫面著實十分趣味
觀眾的見證在那些角色身上
是罪惡感的壓迫 是冤屈的見證 是聆聽秘密的驢耳朵

角色演出


我想在此將劇中的角色視做亡靈
而我們看到的是他們不斷重覆的回憶
亡靈們不用語句解釋 而是傳達情緒
肢體語言亦然 

馬克白與夫人在臥房爭鬥時搶取高位的意圖
MacDuff夫人與女僕在餐廳的追逐
Porter在大廳努力地維護MacDuff夫人
在傳達角色關係之餘也呈現了精美的動作設計與執行力
當我跟著女僕走進房內 坐在床邊翻動nightstand上的小書時
一抬頭看到她補完妝 眼睛往鏡中的我飄來時的焦燥

還有她在餐廳流理台默默洗著手的怨毒眼神
和她微低著的頭在燈光下陰暗無光的雙眼

在另一角色出現時昂起首來那明亮的光芒
而這僅僅是我看到的鳳毛麟角罷了


複雜的舞蹈可能只是某些意象的藝術化表現加上即興演出
或多或少有優秀的演員們以角色的立場投入劇中的表現
然而即使看完所有人的惡夢 觀眾擁有可以掌握的真實嗎?

故事


基本的故事結構是MacBeth, 但場景與部份角色則借用了Hitchcock作品內的描繪
或許在配角身上或道具中可以看見一些其他作品的故事也不一定
(是時候去拓展一下不同作品了)
要是這劇中引入羅生門般的多重版本故事
那實在太邪惡了

但若這故事本就是亡靈們自責與遺憾回憶的投影
誰能說準我們看到的部分是真呢
故事還有謎團待解 先不多提

音樂 / 燈光

劇中的音樂在不同角色上的不同情節會有不同代表性的音樂
像大家都看到的雷射舞 應該就是屬於三個女巫的techno
大致上都能感受到該場景所要表達的意義
全場無語的情況下步伐聲真的相當吵耳
不論是演員或是觀眾的

不同場景移動間的干擾我想是在算計中的
場景間聲音的干擾視做不同片段的接近度高 讓觀眾有機會攫取一些線索

燈光想必是一開始進場最能體會到的 
經由漆黑迂迴的走道觀眾慢慢走進不同場景
並且在黑暗卻開放的舞台間集中觀眾的焦點



Sleep No More確實是一部兇狠的作品
逼得你思索不出個頭緒
卻又忍不住思考
花了大筆票錢一次兩次看個六輪劇情也不見得組合得出來原貌
最後真落得整夜不眠了.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針鋒對決 Othello

碰巧是部我讀過的本
正好李金二人是我聽聞間最景仰的演員
宜寧拿了票就這樣帶著我去看了

改編後的Desdemona戲份變得多了
菜燦得演得很到位
雖然這個角色原先是一個慈母型的賢淑妻子
在改編本中的樣貌倒是更貼近人情

李立群的Othello沒有和金士傑的Iago對抗的魄力
應該是因為改編後Iago陰毒層次大為提昇

對於台詞某些咬文嚼字的部份 或許是為了保持一點原劇本的詩意
但是這樣的詞用中文台詞講出來卻很是冗長
詞太文而語氣太實
連帶著情緒表達也阻住了
...特別是李立群的口氣容易讓我想起以前聽相聲的回憶...非演員之罪也~
配角們個個表現出卓 總的來看還是李立群的Othello不知怎麼有些黏稠不開
在被煽動時是我最欣賞的一段 其他時候或被Iago搶去風采

而Iago像隻毒蛇般緩慢扭動而過
金士傑演得則讓人既恨且愛
這樣一個角色偶爾抖出幾句笑話也令人開心
我看這部片明著叫針鋒對決-Othello
暗著叫暗地操盤-Iago

第一次看這番大劇團演出
舞臺效果聽說有人嫌不足
我倒覺得這樣已經夠了
比夜巡林布蘭還要舞台了
簡單數個色彩表現的情緒糾葛就像長夢初醒的陽光打入腦中
順道提起Iago的色彩 跟Joker似乎真是有那麼點相關
紫青色真的有種魔性的誘惑力

大劇團大製作大劇本 瑕疵才會格外刺眼
相較之下獨立劇團無牽無掛倒是常常會睜一眼閉一眼
於是這齣戲背負的罪責就是高遠的期望

但是戲劇如此 帶來的感受震撼卻不為失望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