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Read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ead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Blank Slate V.S. Template

Harvard的心理學教授Steven Pinker寫過一本The Blank Slate.
我這學期第一份作業就是閱讀一份這本書的短暫摘要並寫出心得
這篇文章會順著我的思路寫 我會試著將它整理好
裡面將人類本質分成三類:
  1. The Blank Slate:人類生下來是完全空白的,可以經由學習而培養成各種角色
  2. Noble-Savage:我們生來具有特有的個性,這種內在不是教養或後天壓迫可以改變的
  3.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很玄 身體只是一個容器而性格是由靈魂之類的東西塞進去的
這三項都各有我們對人性的期盼。
我們希望有可塑性;我們想要有個人特質不願隨人擺布;我們想要有某種超越物質的精神存在於我們的靈魂裡。
這三項也都有不可否認的缺陷。
可經由學習教養改變則表示1984跟美麗新世界的反烏托邦是可以存在的,即使世界還不像小說那樣美麗。
我們具有的個性無法改變表示惡者恆惡,善者恆善。給人標籤化成了有根據的歧視。
如果有超越肉體的東西,它究竟在哪裡。而這東西也一樣有前兩者的問題,所以不需要特別分開討論 。

大家已經有些共識了。
人性有一部分是先天的(基因),有一部分是後天塑造的。(廢話?)

那既定的部分改不了就先不管,我們的自由意志有多少?
在固定的性格當中我們有多少自由可以讓我們亂來?
 Libet's Delay是一個很有趣的參考。
這個實驗說的是:我們的意識和真實感受是分開的。
當電擊刺激增強神經的基本反應不變,但受試者主觀回報的速度卻慢於神經刺激速度。
Delay時間是500ms 也就是0.5秒
更甚者,當電壓高過某些程度受試者回報速度開始變慢。
這單獨來看沒什麼奇怪,不過是500ms而已,半秒。
可是人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並非都這麼的慢。

Libet的實驗引起廣汎研究討論,有趣的一個結論是:事實上我們做決定的時間點比我們察覺到得還早。

那是什麼做了決定? 


日常生活的刺激當然不是電擊。
TED上Daniel Wolpert的一篇Talk談大腦的意義講到我們對於動作的無意識預測 。
最後兩個小孩的例子說明我們不單會預測,還是根據預測來進行各種行為。

可是我們的意識仍然慢了半秒。

所以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在做什麼的時候其實早就做了
而自我意識是事後諸葛...?

...?

那諸葛亮那些戰略家的複雜計畫是在意識之外的...?
在這種解釋下是的
好吧 複雜策略的運作是否跟一般行為有差我還沒深入研究

但是回頭想一下
我們確實在知道自己是誰之前就做過很多事情了.
那些行為真的跟自我意識沒有什麼關係
難道自我意識出現之後有辦法take over嗎?
這邊也是值得argue的地方.

我是覺得沒什麼本錢和理由取代原來的機制啦...
至少我們學習的成果都是越來越自動化 而不是越來越認知化

Insight learning是不是自我意識的產物呢?
(猴子不用堆過箱子也不用看過就知道可以堆箱子爬到高處)
Social learning總該是吧?
(小孩子看什麼學什麼, 省掉自己實驗的工夫)

嗯.......這兩個也是在我們自我意識還在形成的階段就出現的吧?

所以自我到底是什麼?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Nineteen minutes

這是一部青少年犯罪與霸凌的故事
裡面涉及暴力與性的描寫
對此反感者請自行離開

得了吧 不要抱著純潔的心去看你覺得污穢的事物
那會使得它們除了污穢以外什麼也不是

敘事手法是夾擠式平行
由故事中心開始 由故事主角誕生以前開始
過去與現在兩條線交錯前進 最後走到一切的觸發點
事發的十九分鐘

那十九分鐘改變了一切 但那之前與之後的一切造就了這十九分鐘存在的意義

最後 他們沒有對自己說謊 一切改變了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巧克力戰爭

好讀的書就是這樣
從開始翻到結束它
即使很克制自己
仍然只花了不到八小時的閱讀時間

而且我還是用看日劇的空檔
可見廣告時間有多長

這本小小的書似乎是列在社心相關書籍
裡面確實有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行為
以小說來講 我本來預期會有像前面書評那樣的感受
卻沒想到看完後我卻覺得這些書評好像沒有看完這本書

我倒是對於作者的介紹和代序中所言的黑色幽默
是否適宜放進青少年書單兩件事有了了解

這不只是本故事性強且文字流暢易懂的小說
背後所藏的現象是巨大而值得省思的
就這樣
故事本身並沒有超脫現實而進入英雄主義
沒有正義 社會沒有改變

任何一場戰爭都沒有勝利者

風雨過後
就像生活中隨意一瞥遇見的小故事

在當時卻如此引人注目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群 The Swarm

完全懾服於作者所下的功夫以及思考
群是部軟科幻小說 即使當做有劇情的科普書 也絕非泛泛之輩
獻身科學的人 依然有著不可抹煞的人類情感
但是他們對疑問的思考與執著卻不會讓人感到超越常理
梅菲斯特也不敢與他們訂契約的自由者
在恐懼之中對於真知的理解讓我們得以認罪

身為作者的德國人在當中營造了大西洋聯盟以及美帝邪惡的背景
不知道多年以後看這本小說的人能否體會這時代美國的威嚇是多麼令人愛恨交集

有時候作者的描寫會讓人感到有些理性得不耐煩 但他敘述的又是如此真切的情感
這會是德國人共通的性格嗎
作者對於強烈的情感憾動描寫絲毫不留情面 面對不具情感的理性殺戮
感性的善惡沒有意義

同樣的題材 我覺得本書作者在劇情的設置上雖然不見得足媲美大家
但在與理論和哲思上引開了另一次元的門扉
也許他並沒有表現得多有深度

但是如同時間迴旋 群在21世紀科幻小說的開路者中
表現出一個明顯而確實的代表形象
不同於20世紀的後工業化反思
軟科幻小說走入另一個更加自謙而禪化的意境了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三杯茶

這是嘉慧老師(不是佳慧同學XD)推荐我看的一本活人傳記
他們讀書會的主題之一
由於他看我天天手上都捧著閒書 就丟給我看了

這不旦是描述活人的傳記 也是宣導活人理念的傳記
描述一名登山者以一次失敗經驗為源頭
開始一長串為中亞人民奔走的故事

很久沒有看這種傳記類文章
何況是其中包含被描述者的主觀紀錄
坦白說感覺很奇妙 不得不令人思索
這樣的紀錄是否能夠傳達出原紀錄者的感動 以及挫折
和紀錄片一般 傳紀的紀實與後製問題更早就出現
但是不如電影與攝影 文字記述的虛無早已經被確認和包容

文字用來傳達的不是一切 是意念
對於戰亂地區的苦痛 再怎樣深刻也難以表現在文字上
因此使用文字引導身處平和的讀者能經由閱讀達到自我實現的滿足感是更恰當的
我相信這本書不會扭曲事實 只是以我自己的觀點我同時可以感受到
隱藏在那後面更多的無奈與打擊

再引用卷頭語很優秀編劇卻很差的久保帶人一句話
懸崖上的花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我們沒有跨出去那一步

這裡或許可以引申為我們對這本書的描述對象的崇敬及對他所為的遐想

事實上這樣的遐想也確實是很大的助力來源
人們因為不了解與不想了解才能真正的相信自己所為的正確性
否則必然存在令一般人難以接受的矛盾

這本書裡倒是提到很有趣的部分是
摩頓森(主角)本來認為政府怎麼可以不把文明和進步帶給人民
而他們的人民也確實是在摩頓森的協助下吸收著外界文明
相當於第二位父親的村長曾經叫摩頓森住嘴 交給他們的人去蓋學校

也許對知識的索求是一種必然降臨於小智慧上的慾望
力量會尋求強大的方式
然而文明呢? 會否在他們尋求到所想要的進步之後
發現自己被另一種方式消滅了

用全球的觀點看實在對他們很自私
不過我想 他們會懂得自己的需求與不需 比起殖民時期的海島國家
他們也有著更豐富的經驗與辨識力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鍊金術師 El Alquimista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這是跟小王子一樣持續燒熱的名作之一
作者是出身中南美洲的魔幻寫實作家
也使這一本小小說看起來跟馬奎斯的作品有一樣虛幻與現實交錯的美感

有著寓言故事的童趣感
其中所陳述的可能超過孩童所能理解
但也只有大人需要再次被指導這些道理

中南美文學和西南歐的藝術微妙的有些相近之處
那種超越現實的重感性思考方式
以及在幾近隨興創作式的步調下
最後引人驚嘆的故事結構
也許對要求複雜精細的人們來說略嫌輕浮
卻很中我的意

其中的道理也是看似超脫現實其實只是被現實疑忘的美妙

鍊金術師 就像一道顏色不深卻永遠不消失的夢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危險心靈

侯文詠實在是一個奇材
字句不華卻結實到肉
故事架構往往從輕盈裡透出厚實的沉痛
危險心靈看得我心也要撕碎了

今天教了兩個學生 兩杯咖啡下肚之後回想起來
這段平實而露骨的指控竟然就像裡面所說的一樣
淡淡漂散在時間裡
又或著是真的平和的抗爭
就會經歷這份緩慢地令人想死的轉變
還有部分美好的過往在眼前碎裂

我們都怕我們所相信的是錯誤
在一句句寫下的編年史裡 不帶感情地記敘

這裡可以明顯看出我對隱字書的不公了吧
隔兩本書的激情可以消退如此快速
連我自己都深刻地感受到膚淺兩字寫在我頭上

到底到底想說什麼?


我也在迷惘 如果人生來就有優劣高下之分
那自然 或說神吧 標準顯然和人不一樣 或著他總把玩著我們
才使得那麼多遺憾在俗人之間暗淡

我們所做的 不是我們想說的
但是說了出來 你們卻不了解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隱字書

嗯...要怎麼開始呢
事實上我已經看完這本又讀完海柏利昂1,2冊
甚至在找下一本閒書了

以這種狀態來打這本書 實在對它不公平
這本書在書腰上跟深夜小狗神秘習題並提
風格上有些許類似 或許可以說是牛津小說的特色也不一定
以主觀角度敘述情感波動與糾葛
儼然是一套經過設計的敘事手法

不算太華麗 也沒有太貧乏
就像英國作品給我的一貫感受
短巧輕嚐 不多矯情

比起大格局的科幻作海柏利昂與字句間在在翻騰情緒的追風箏的孩子相比
隱字書相當平實地說著一個故事
甚至於嫌犯不會太多 像玫瑰的名字錯縱複雜 或太好猜 如達文西密碼翻了一半就有答案

若要我說推薦與否 這本書在愛書人手上是值得一看之小品
是否位列非讀不可的大作那倒是未必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Kite Runner 追風箏的孩子

冷血如我一定會覺得
主角最後會被三個小孩子推到暗巷裡姦了 然後覺得啊啊啊真主我解脫了

-------------------------------------

我不是開玩笑 我認真的這麼想
但是這本書並不是這樣的
在最近引起風波的家冏教授翻譯之下仍然難掩的
不是玫瑰的名字獨領的精美文字 是縱然文詞拙劣也不能控制的激蕩故事

這不是什麼英雄式的詩曲
文化差異是這故事優秀的輔助攻擊 不刺激卻字字衝擊著讀者
超越文化和語言的是共同的情感
悲傷 脆弱 用升華來形容我覺得是有點污辱主角
畢竟這個故事不是堅強和超越而是掙扎和守護(對我來說)
守護原本該擁有的 被奪走的 還有被略奪後無可彌平的空缺

竊盜是世界上唯一的罪
這句話我不斷咀嚼在故事裡要在何處響應
除了已經被指控出來的 對尊嚴 對真相的竊盜外
不過很可惜眼拙如我有點難判斷

面對各種負面的想法與情緒
會感到痛苦 正是良知的體現
這讓我想到以前有人指控我太過嚴酷 要求人物太過強悍 因為我從未真正跌落痛苦中
也許是真的老了 我感受到我在觀看主角時 漸漸能夠接受他的羞恥與優越感交雜
面對痛苦過去的拒否迴避 正是人的本貌之一

文中很巧妙的在各個橋段呼應不同段落的文字
阿富汗人多容易拉出關係 等等的
即使這故事不需要太過精琢的字句來敘述
在平實的描寫中仍然暗藏很多微妙的變化
主角在敘述自己的軟弱時 從露骨而厭惡
逐漸轉為隱蔽而承認的

原作對於故事節奏的掌握能力
讓我即使一時不忍 仍然忍不住再次翻開剛闔上的書頁
斷斷續續地咀嚼 仍然不到一天就嚥完這本書

如我前面所說
這本書建基在我們不熟悉的文化差異上
但是在所有高聳的偉大作品之上
都看得到人類共有的特質 醜惡與美好
追風箏的孩子亦如是

--------------------------------------------

這本書後半進入了一種極戲劇化的演變
但是做為讀者無從抗拒 固然為了某些情節的安排而犧牲是不得已的做法
在這種無可理解的背景上 仍然不會落為缺點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玫瑰的名字

各位好 不學無術的我終於啃完這本符號學小說的名著
不知道用名著來稱呼會否比用經點來稱呼少卻一點爭議

當初達文西密碼正在熱潮沸騰中時
冷不防有些內行人就把一列書單丟出
全都是達文西密碼可能的參考書
玫瑰的名字便是其中一冊

張雨生的歌比這本書更早進入我的記憶
如今歌聲不再 我才知道歌詞只抓了想要的片段引申

而書本身 更加深邃眩人 不失冷靜與熱情

粗淺地跟達文西密碼相比
翻譯不同造成的立足點差異--請原諒我的語文能力
達文西密碼親和而綿延 玫瑰的名字華麗而完滿
單以故事敘述上 達文西密碼像是一個神秘的洞穴 往前走會一一發現意外的驚喜
或許畢竟接近現代 多重故事線揉搓成的一個故事仍然不令人混亂
玫瑰的名字像是一顆精美的象牙球 握在手中卻複雜到無法看透
即使在陌生的敘述方式之後 仍然藏暱著錯綜的推理與哲思痕跡

倘若達文西密碼是符號學應用推理小說入門書
玫瑰的名字就是將符號學直接體現在文字上的思考導論
達文西密碼的延長線上是樹頂一片繁花 觸手可及
玫瑰的名字是天頂耀眼的極星 冷冽可敬

我不敢說玫瑰的名字是本好嗑誘人的書
可是它做為一代名著的條件卻無庸置疑
即使時光流逝 書頁間的辯證依然回響在世間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失物之書

對本書的評價是從台中走到臺北
中間經過臺地之後掉到盆地裡

以我自己的感覺 這本書適合國小高年級到國中看
也許成人會多看出些心得
可是這本書是這些心得非必要的營養源

不能說這本書沒有成為暢銷書的本錢
只是沒有有錢成那樣

沒有太多興致去寫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American Gods

最近不顧一切地把他看完了
(意即:有空就看)

雖然經過有點恍神的翻譯
這部小說的奇幻性仍然難以削減
不需要太多對神話的瞭解
當然瞭解了可能更有趣味
不過這篇故事並不要求你要瞭解所有信仰

但是要你能夠懂得信仰

這個故事的基幹不複雜 甚至可以說很好猜
但是在充滿風味的肉上貼上一層有趣的神話設定之後
咀嚼起來變成層次分明的鮮活味道

和神話串接的效果
是小說那種對自我生活的影射可以拓展到蠻荒時代的遠古基因
而對於現代生活的直接嘲諷
雖然露骨得粗糙 卻是揮之不去的事實

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

怪論述

我其實是對於跟自己相左意見容忍度大過相近意見的
但是好比說同樣是贊同同性戀
我卻會對史倩玲的這篇文章感到不滿

===============================
奧運取消女壘 拉子運動更形邊緣
更新時間:2008-08-21 22:39:31

【記者史倩玲特稿】2008北京奧運會可能是奧運中,最後
一次出現女壘項目,雖然國際壘球總會不斷奔走游說,但
可以確定的是,2012年倫敦奧運,女壘項目不會出現。
從女壘運動與女同志的緊密關係觀察,女壘在運動場域的
角色弱化,也讓女同志的運動消遣在主流社會中更難被看
見。

壘球運動與女同志之間有相當緊密的關係。1887年壘球
運動在芝加哥的誕生,被女同志年鑑稱為「在同志運動
史上的偉大時刻」。壘球運動成為少數被大家接受的女
性可運動項目之一。在1950年之前,壘球甚至成了與酒
吧並列的、女同志間最熱門的消遣活動。女同志運動者
麗莉蓮‧菲德曼就曾寫道:「這項運動成功的在女同志次
文化中,提供了傳奇軼事及英雄人物。」

事實上,全球女同志聚集之地,幾乎就有拉子女壘隊成立。
而台北第一支女同志壘球隊伍小摩隊,於2001年11月成
立,在拉子間有相當高的人氣。

一般異性戀女性熱愛的運動如瑜珈或舞蹈,雖然在奧運項
目中並未出現,但其實有類似意義的體操與溜冰等,較為
「女性化」運動項目。但較具備中性化氣質且具團體運動
特質的女性運動,奧運項目中並不多見。

事實上,壘球運動是女同志交流的重要運動,也是社交的
重要管道;其角色相當於男同志的健身或羽毛球。女壘賽
在奧運被取消,意義並不僅限於一種女性運動項目在奧運
的消亡,這也代表女同志熱愛的運動在主流社會中愈形邊
緣。
===========================================

女同志交流跟女性運動很有關係 但是不一樣
比方說:就算羽毛球從奧運被消除 也不影響它的能見度
問題在於壘球運動本身能見度就不高吧

更何況你把壘球打成跟體操不同的中性化運動
本身就是對不同性別的歧視囉
好 先不管 女權運動有一部分也是建基在兩性差異上

可是女同志和壘球並不是因為彼此而變成主流
真的會邊緣化 也不是彼此的關聯性造成的
別太自作多情啦史大人
女同志們會因為壘球被從奧運中消除就不打壘球?
壘球被消除的原因是因為他本來就冷門
或許冷門也正是某些女同志們之所以選他作為運動的
原因之一啊

我也認識一些同志朋友
並不是所有人都覺得必須把同性戀在主流中公開展示的

缺乏中性化團體運動 不是拉子的問題
許多團體運動之所以雄性化
是因為一直以來只有雄性選擇去參與
紅粉大聯盟裡面 女性要打棒球還得可笑地穿著裙子
模仿男人嚼菸草
這是整體性別意識的差異

再來看一下畢恆達的一篇文章

這樣的想法比較能令我認同
即使生理結構上仍有差異 體育活動也分有不同層次
除了心理素質和生理協調性 還要有巧妙的搭配

如果先天結構上有差異
那高加索種人和蒙古種人怎麼能夠在同場競技
分割其實就是一種偏見
對分類後的他類進行的鄙視
可是體育活動還是有分割的必要的

不然以後體育武術就只有不分級 就知道什麼較現實造成的歧視了....
所以 認同歸認同
去分割的程度到什麼時候為止
還在慢慢地進展中

2008年2月7日 星期四

20th century boys, into 21st.

之前只看到20世紀少年的結束
也看到過21世紀少年的介紹

沒想到浦澤就真的為了Pluto放下它了
也許只是一個他可以隨手結束拿來糊口的連載吧

真的要講的話 二十世紀少年的故事
就是一個從頭到尾沒有解開過的回憶之鎖
二十一世紀少年 只是把鎖頭秀給讀者

對於被二十世紀少年吸引的過去
我會覺得閱讀二十一世紀少年是個不需要的舉動
不是指它結束得差勁 而是二十世紀少年對我來說本來就是這樣的故事
如果思考一下 發現自己心中的二十世紀少年也有這種感覺的話
歡迎跟我借二十一世紀少年去翻一翻

解不解得開謎 與 了不了解謎底 毫不相干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守歲時我要拿起二十一世紀少年在料理東西軍前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