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生隨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生隨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鬼魂們盤旋的噩夢 Sleep No More


Sleep No More.

要想表達出來這部戲的感想
可不能勉強自己穿插著烙不怎麼好的英文



簡介


一棟七層被打造成舞臺的倉庫
用電影的特性結合舞臺和現代舞
場景中的一切細節埋藏著數千志願藝術家投入的精美道具
互動式的演出與可觸摸的各種道具放置在巨大空間內

讓這齣劇給人一種真人解謎遊戲感
或是主題樂園的故事性鬼屋
觀眾的雙眼就是攝影機, 用好奇心做分鏡表
被害怕與興奮追趕著在場景間奔走

在陰暗中自由探索讓觀眾瘋狂地著迷追逐
卻也只能捕捉到星碎的片段

非線性的循環方式讓人被時間流動困住
於是故事不斷循環

抽象與黑霧的裊繞將觀眾的注意力濃縮到表演者身上
白面具們驚惶迫切地湧至角色旁邊的畫面著實十分趣味
觀眾的見證在那些角色身上
是罪惡感的壓迫 是冤屈的見證 是聆聽秘密的驢耳朵

角色演出


我想在此將劇中的角色視做亡靈
而我們看到的是他們不斷重覆的回憶
亡靈們不用語句解釋 而是傳達情緒
肢體語言亦然 

馬克白與夫人在臥房爭鬥時搶取高位的意圖
MacDuff夫人與女僕在餐廳的追逐
Porter在大廳努力地維護MacDuff夫人
在傳達角色關係之餘也呈現了精美的動作設計與執行力
當我跟著女僕走進房內 坐在床邊翻動nightstand上的小書時
一抬頭看到她補完妝 眼睛往鏡中的我飄來時的焦燥

還有她在餐廳流理台默默洗著手的怨毒眼神
和她微低著的頭在燈光下陰暗無光的雙眼

在另一角色出現時昂起首來那明亮的光芒
而這僅僅是我看到的鳳毛麟角罷了


複雜的舞蹈可能只是某些意象的藝術化表現加上即興演出
或多或少有優秀的演員們以角色的立場投入劇中的表現
然而即使看完所有人的惡夢 觀眾擁有可以掌握的真實嗎?

故事


基本的故事結構是MacBeth, 但場景與部份角色則借用了Hitchcock作品內的描繪
或許在配角身上或道具中可以看見一些其他作品的故事也不一定
(是時候去拓展一下不同作品了)
要是這劇中引入羅生門般的多重版本故事
那實在太邪惡了

但若這故事本就是亡靈們自責與遺憾回憶的投影
誰能說準我們看到的部分是真呢
故事還有謎團待解 先不多提

音樂 / 燈光

劇中的音樂在不同角色上的不同情節會有不同代表性的音樂
像大家都看到的雷射舞 應該就是屬於三個女巫的techno
大致上都能感受到該場景所要表達的意義
全場無語的情況下步伐聲真的相當吵耳
不論是演員或是觀眾的

不同場景移動間的干擾我想是在算計中的
場景間聲音的干擾視做不同片段的接近度高 讓觀眾有機會攫取一些線索

燈光想必是一開始進場最能體會到的 
經由漆黑迂迴的走道觀眾慢慢走進不同場景
並且在黑暗卻開放的舞台間集中觀眾的焦點



Sleep No More確實是一部兇狠的作品
逼得你思索不出個頭緒
卻又忍不住思考
花了大筆票錢一次兩次看個六輪劇情也不見得組合得出來原貌
最後真落得整夜不眠了.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Washintton D.C. Dragonboat Festival.

I know it's weird to write this in English. Without challenge there's no meaning of doing this.

I ran into an old man this afternoon, on my way back to the tent.He's a normal white man, pushing the pedestrian light for us and was looking at me curiously.

Finally he asked me if I paddled in the race, and we started to talk about this event. He said he adopted a girl from China and brought her here to contact with her own culture.

I was really touched, not a bit of awkward.

I, as a part of  highly influenced member of Chinese culture, am having my first attempt of dragon boat racing, even though it's a rough and modified to modern boat-racing culture version.

A traditional dragon-boat racing is a two-lines boat racing with drummer ahead commanding. This custom is made in memoir of a poet who drowned himself due to his disappointment to the emperor or the government.(as I remember) Anyway his loyalty is well-known and people made Chinese-tamale and threw them in the river to distract fish from eating the poet's body. Dragonboat racing's connection with this poet, I admit with shame, is forgotten by me. I believe it's a tradition develop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rowing tamales. lol

Anyway, I participate the racing team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by accident. It had been a struggling in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training, but nevertheless, I finished both 250m and 500 racing as co-leading paddler. I met many people, which is my purpose of participating, and feel satisfied after the races. I'm glad I have teammates who devoted themselves into the race and the practice, and supporting team which cheer for us even when we are falling far behind.

Our effort results in both bronze medals in 250m D division and 500m E division, which is not outstanding.but just as old-fashioned saying, "the process itself is the outcome." I feel accomplished. I am glad that I really be in part of this game, while a adopting father is more aware of his daughter's culture than us. Nice job, my teammates, I'm proud of you and really want to keep the contact with you in the future.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Nokia Lumia 900 弱者開箱


前言

還記得3310曾經留在那麼多人的手心
堅固 耐用 硬到可以解鎖(往鎖頭上扔) 而且會自動修復(電量自動增加)
Nokia當年在手機世界開始平民化的時候雄霸一方

然後曾幾何時
SE在亞洲取代了Nokia的普及性
幾支設計師瘋了的造型還淪為茶餘飯後的笑柄
接下來是Smartphone的年代
商用的Blackberry有自己的市場
iPhone一支獨秀地佔領了每個人的錢包

而從歐洲發跡的Nokia.
似乎準備發動這蘊釀已久的Last Shot

仔細一查找 會發現Nokia離開亞洲及美國的眼皮下
似乎並不只是斷尾逃生茍延殘喘
他們穩穩地坐在歐洲手機市佔率的第一位
當然可能是稅率盾牌...

Lumia系列去年在歐洲啟動
跟Windows合作的結晶
有批評也有好評
今年AT&T也跟Nokia敲定推出Lumia 900
附合約定價硬是比iPhone便宜100美金
似乎很有要吃下大片市場的用意

入手前數日...

我盯著它變了幾次的發售日很久
兩年約加上Amazonwireless不知哪來的價格
我用了很可怕不要問的便宜價格就拿到這隻手機

20塊美金.

End of story. iPhone? 199?
吃屎吧?


入手當日
比我想像得小盒不少


 一打開就有貼心的提醒

 背面的貼紙告訴你插孔的意義
和怎麼使用sim卡針片
用圖示這點很不錯 跟ikea一樣
這也許是歐洲產品因應多語言的方式?

針片它本人.
 盒子內部很簡單
付了一個minUSB-USB cable
一個wall charger的轉接頭(歐美雙孔-USB)
很令我喜歡的一點是他cable用的就是一般小接大的cable
所以我相機的傳輸線應該也可以用
另外付了一個car-charger. 我用不到 所以還沒用

 我必須說我跟這種配色還蠻有緣的
Bass也是這兩種配色 林書豪也是(?)

所以讓我好好珍惜吧
剛打開的AMOLED超漂亮 現在我還沒貼保護貼
不過目前也都還沒有肉眼可見的損壞
髒污也都還擦得掉

背面
許多review也很讚揚的是這個消光質感
並不會看起來像玩具 雖然他是個塑膠
金屬刮上去並不太會受損
Carl Zeiss那片金屬片我倒是已經刮到一道了...
鏡頭沒事.
看來金屬部分是最脆弱的...

相機的效果不算頂好 但是以smartphone來講 夠好了
我想這三個字是我對於Nokia這隻手機最保守的稱讚



實戰

雖然這是我第一支Smartphone, 但是長久以來跟人家借用iPhone或Android的經驗也不少
當然我不是Gadget geek所以說不出甚麼detail的好壞
可是這隻手機目前用起來我覺得速度夠快 功能夠齊
最大的壞處大概是app還是不如兩大系統那麼多
可是他的功能真的夠好用了

甚麼意思呢
Nokia本身內建的功能就很不錯
地圖導覽可以preload 省掉不少時間跟data usage
Windows Phone(WP)本身整合得很用力
這點當然見仁見智
可是其實不見得需要特地下載facebook的app twitter的app也可以keep up to date.
而且facebook電腦版最近更新通知來得也夠慢得了

然後 我想再解釋一下夠好了的意思
這是回應很多人對Nokia的Lumia硬體不夠強大的批評
其實我也曾對iPhone的每次發表抱著大大的期待換來深深的失望
(所以一直沒有想換iPhone)
但是用一用我開始理解到對於高配備的追求
雖然不是壞事但可能是一個盲點
聽起來超像幫自己孩子說話的怪物家長


WP介面

雖然用過windows phone 之前卻沒有這麼大感受
跟Lumia朝夕相處一陣子
我發現WP的tile介面看起來簡單清爽 而使用感可能比iPhone還更要流暢
lumia上雖然看不到好多個app icon同時展現著自己不同的設計
但是主要功能相當好找

iPhone桌面 要整理得漂亮要看使用者
自由度比較高 桌面變化也多
這一點上WP等於是幫你劃好一個稍微硬一點的規則
主頁只有兩列 預設無背景圖
我想也會有人pin一堆東西在主頁 
但怎麼排看都起來亂不到哪去

WP幫你把大部分東西都整合在特定tile裡

所以就像我說的
你不用特別pin個facebbok 或sudoku在那
也可以蠻快速地找到像:
People(整合過的所有聯絡人清單跟他們更新的狀態)
Game(所有遊戲)
把自己設計不如人之處掩飾得很好
所以雖然不花俏
但是很夠用

相機操縱簡單
可以調整的東西好像不少
但我覺得是沒有那麼多需求
目前用起來Auto WhiteBalance不很滿意
比起iOS動作要慢一些
然後我從WP自己整合的功能中沒辦法check-in同時貼照片
不過...夠用
而且我想我本來就是要拍照會另外帶相機的人
也不想瘋狂消耗手機電力


 電力

電力恐怕是smartphone很大一個致命傷
怎麼樣優秀的功能 都得隨時準備好補充電力
雖然我覺得Lumia的充電會因為插孔汎用性高而方便不少
(好吧 apple的cable跟miniUSB-USB大概差不多普遍了)
Lumia的公式續航力還是比iPhone弱

我目前還沒敢把電力操完過
可是目前觀察電力格數Lumia很不容易維持在電力全滿
但是會在中間幾格撐得很久
也許需要更詳細的觀察


 操作感
雖然是有口碑(?)的Microsoft介面
目前還沒碰到當機等等的問題
但有時切換app時畫面會閃過一些色塊
因為介面簡單所以操作感覺很順暢
用到目前為止大致上沒有停滯感

在轉動手機調整縱橫時感應有些不敏銳

但我用skype時它轉得很快只是會轉錯邊變上下顛倒

在玩數獨時有感覺螢幕邊緣的感應比較不敏銳

可是打字時鍵盤靠旁邊還是很敏銳

感覺起來軟體的問題還是稍多一些
不過我的綜合評價還是夠用了XD



APPLICATION

這年頭Smartphone很大的賣點就是Apps
遊戲 拍照 社交
在這一點上WP完全是大弱勢
雖然Microsoft的遊戲跟XBox live有聯結
但我沒有XBox. 那對我沒啥意義
其他很多在Android和iOS都有的熱門軟體就是不願意上Windows Phone.
因為使用者太少了
這點他再夠用也補不了沒辦法跟朋友Line或Drawsomething的缺憾(!?)
我不是那麼熱衷 但你們應該懂這是個弱點



其他夠用的部分

當我想到用夠用來回應對硬體的批評的時候
我開始也可以理解Apple之前為什麼會先留著一些技術不放到最新產品上
Multi-tasking這個耗電的功能很重要
可以同時寫信接電話跟人家傳訊等等的
可是會需要留一堆程式開了不關放在背景跑嗎?
如果真的考慮操作者本身的效能(lol)
怎樣的RAM和Processor夠用也是一種很好的approach
丟一隻性能強到使用者用不到的手機可能會抬高成本
那些有備無患的性能要是一直只有備著的話
那跟永遠的大器晚成差不多
--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好比一個一般駕駛不需要硬是追求F1等級的性能
不可否認有人買車真的是拿來放著的...
手機的反應能跟上操作它的那幾隻手指就夠了啦!


結語

這是篇很明險幫Lumia說話的偏心文
可惜不是業配文
但是這隻手機真的讓買家賺了很多

因為正式發售後數天Nokia發現軟體上有些缺失
雖然沒影響到我 但他們提供100美金的credit給已經買了手機的使用者
(等等 軟體的問題那為什麼不是微軟出錢...)

也許手機的選擇在現在已經不只是功能性
而是一種行為上的社交辭令
但是Lumia在這方面展現出來的Character
我認為不下於iPhone
尤其iPhone現在浮濫到快失去Character了
要是Nokia能夠在北美拉回西歐損失的市場
我還蠻看好他們再次馳騁在手機競賽場的英姿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Baltimore Jones Falls Highway農夫開市探路指南

今年剛開市第二週
去看過的感覺是:東西還蠻少的
牛奶 乳酪 蔬菜 都還沒到位 水果顯然是...沒有XD
肉品魚類倒是都有
而且蔬菜價格也還算高
肉類 麵包價格比較穩定
那唯一一攤香菇 漲價了 XDD

看來冬天之後對於價格是明顯有影響的

在此我秉持一貫的作法
繞一圈先看哪家便宜
然後再吃點早餐思考一下家裡缺甚麼(超沒效率XD)

今天買了Smoked hack ham, 一條麵包跟一包波菜

講到這個價錢
這種處理過的肉品還是比蔬菜便宜
Farmer's Market中少數可以跟超市比價的產品
要支持在地產業真是不容易
偶爾也是要正向面對一下人類發展至此的全球經濟體系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島上的美牛 癌上的波妞(?)

e04 連幾篇好像我是社運份子似的
可是隨著大家越來越對健康杞人憂天(?)
我也不由自主地想要弄清楚自己的想法

關於健康問題有些人是沒證實安全性就不放過
另一些人是沒有證實危險就隨意
大部分人雖然在意某些可是還是做些危害自己的事

我呢 我覺得兩個是分開的
知不知道有沒有危險跟去不去從事危險行為是兩回事
(感覺不戴套而染病的高知識份子就是這樣 自殘行為?)
但也不是像知道抽煙有害還是戒不掉煙那種.

比方說毒品跟輻射 雖然我知道它們不可逆的影響
但我有時還是會想著去日本玩 用日本製品
去阿姆斯特丹也會想到抽大麻(喔這又是另一個話題)
這在心裡怎麼衡量是每個人很微妙的標準
可是總體來說人對於延緩到來的結果反應會比較弱
這是行為上的
認知上的就是說你覺得到成果出來中間太多不確定性
所以不願意投注太多
(這也造成一部分注意力不集中的結果...就像我現在)

那來模糊一點的
先講吃素
我覺得人道是件需要考量但不應該煽情的東西
雖然人都有惻隱之心
但不要因為你不吃豬就說吃豬的該死(我其實要說的是狗跟鯨魚)
另外 偏袒鯨豚之餘請想一下是不是有別的東西造成他們的數量減少
要是其實是現在大型郵輪的低沉噪音造成鯨魚的壓力過大
你會就此停止使用進口品嗎
喔喔 不要急著說我扯太遠喔 又不是直接殺害才是殺
(對於直接連結的反應比較強烈 所以人不知不覺都是間接殺手)

但是關於畜養業 卻是有些糾結必須討論的
大家大概都看過很多養在狹小空間掐頭去尾殺法有如絕命終結站的控訴影片
先放著所謂的殘不残忍在一旁
現代的生活環境需要消費這麼多生物不讓你覺得人類自找死路嗎?
要殺一隻大豬特地用起重機吊死
一隻隻小豬手抓起來往地上摔(還不見得死)

就算把人道放一邊 這TMD沒效率啊你們智障啊 

這種低階層經營方式到底是窮到連電都接不起來還是專業殺豬手太專業太高薪了?
站在為牧場主著想的立場都應該改善一下啊!!
(當然我不懂經營 有懂的請指正一下)

退一步想 假設這樣真的比較划算有效率
殘酷的是現在除了有一大批人連這樣的便宜肉都吃不到外
先進國家也有一大批人吃這種低價肉品生活(請自己找Jamie Oliver的影片)
除了社會奢侈外 中間從浪費中賺取利益者想必也不在少數吧


然後打個比方 假設美國的牛肉產太多 國內人吃不完
丟掉又浪費 你們是美國倫怎麼做?
當然賣給其他國家啊 不然捐給饑荒的人們嗎(!!??)
於是這就變成經濟角力的手段之一

美國牛瘦肉精有無害先放著
確認有危害的Prion也沒辦法阻止它進入臺灣
雖然說標明是件好事 但是懂的人可不可以出來說一下
要是美國進口的肉真的有prion
量要多大它會在臺灣紮根 生長 讓大家腦袋有洞?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如果有機會 你敢去記者會上把Makiyo的裙子拉下來嗎



失敬 標題只是想要聳動一點不過那麼多人看到別人醜態就像是蓄勢已久地衝上去
這比起挖坑給別人跳要難看多了所以我還真的是想知道那些扔屎的人
是忍了很久卻都沒有出手
還是平常甚麼好事也不做 看到壞事只好跟著叫叫增加一下信用
沒關係我也是有運動就覺得好像可以多吃一點
平衡一下比較健康

前陣子和同學討論到自我的想法他們很聰明
丟了一個問題給我讓我想了一陣子
但果然我不太成器 沒有例子常常無法把理論連接到現實

我的疑問在於究竟有沒有自己的想法既然我們所產生的思維都是由外界資訊累積的
那自己的想法究竟有沒有原創性
又或是組織資訊的方式就是一種自我的想法?

在Makiyo事件炒得狒狒癢癢(我故意的)時  
 My friend Beany感到很厭煩而且大家都不理毒牛肉
於是她提起政府應該提供資訊 而人民該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去判斷
政府和媒體都是由人民產生的 後者本來有制衡政府的用意
現在的網路雖然被歸於媒體一類 也一度有抗衡媒體的功效
倘若我們不會自己思考 那就不會需要做樣子地製造出這種第三方意見
而只是被政府媒體掌控思想跟行為

以上是廢話

可是這扯到很原本的問題
在甚麼程度上擁有自己的意識跟意見 
人是一塊空石板或是貴族與野人繼承來的基因能夠影響到更複雜的行為判斷嗎

而與我原本想法相關的部分則是
當我們的想法有如此多外來元素 那甚麼部分是我們自我的產出
如果都是外來的 那會有原始意見的問題 跟人類起源一樣
我知道我國高中時期相當地重視個體經驗 畢竟任何資訊在接收時就已經扭曲過了

用個比喻的話 
你不會說你身上長的肉是昨天喝的牛奶
但是蛋白質可能是一樣的
可是也不是同樣的分子直接移過來
而是分解成胺基酸後重新組成的
甚至並不是同一顆分子拼組成的

這也都是很粗淺的想法

科幻小說裡的傳送技術也常被討論
拆解成不同分子後重組還是同一個人嗎
意識會儲存在同樣的分子組合中嗎
雖然還沒有甚麼證據 不過我還蠻喜歡這種組合說的

可是這種組織方式是怎麼建立 甚麼時候建立的也都還待討論跟查驗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這次到D.C.有注意到一個名字
應該說很難不注意到

Smithsonian

其實這是個英國科學家Smithson
他在遺囑上把一筆錢留給自己的姪兒
但他姪兒若不幸未能立下遺囑表示要再傳給誰
他則要把這筆錢給當時才剛成立的弱小美國政府

結果 他姪兒還真的在Smithson死後幾年以21歲的年紀過逝
--就像一個一般的21歲青年 他沒有立遺矚

這筆錢很快被當時剛成立缺錢又缺乏體制的美國政府到處花掉了

一直到麻州的representative John Quincy Adams  (想想真是很經典的名字)出現
才提議要把這筆錢拿回來妥善使用

不但從一開始英國政府和Smithson的家族想要討回這筆錢
連美國自己都在爭議這筆錢究竟該不該拿

不管怎樣 從那之後他們建立了Smithsonian Institution
詳情請看wiki 是個頗大的組織
管理許多科學與文史研究及資料

---八卦分隔線---

據說Smithson並不是這個家族的嫡子
甚至是個私生子 所以當初他得到的財產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但也有五十萬美金

而他雖然在遺囑中說要將美國政府列為第二順位繼承人
但他從未到過美國 最後死在義大利
不過美國政府倒是有在義大利要將墓地重新規劃時
將他的墳迎來D.C.重新下葬.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阿冬遊美東

阿冬是我大學的同學
其實我們平常不叫他阿冬 但是為了保護當事人 他現在就叫阿冬

阿冬是個很會喇塞的人 跟我不同
這次她到美東來玩了NYC BOS Baltimore 和D.C.
在幫她帶路還有被妞約嗑-那那帶路的過程中我也重新審視了不少東西
對這些城市還有我自己

那那是我大學的同學
其實我們平常就叫他那那 不管怎樣... 他就叫那那

那那是個很優秀的諧星 跟我不同
這次他在紐約作地陪跟隨行廚師和按摩師 傭人
我也學了不少按摩跟作菜的知識

跟老同學相聚
有些舊話也有些新事
聊沉重的未來也做浮誇的事

照例走了NYC套路
第一次的Staten Island Ferry,Times SQ count down,Columbia University, Teardrop park, Brooklyn height, Socrates Sculpture Park,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Grand Ave(Queens), Junior's cheesecake, Doughnut, 敦城, Baohaus, 還有Jonathan帶我們去走了的Williamsburg.

混庸了幾天後回到Baltimore 去了很浪漫的D.C. 走了很辛苦的一天 但很值得...
帶著他們走到我從沒看過這麼美的Fort McHenry
去吃了我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Tiramisu...

然後他們就回紐約去了

那之後滿滿的空虛(?)到現在都還沒消
不是以前沒有 只是真的滿了(全空了?)

可是我不知道是腦子少了哪一塊(應該不是broca)
甚麼都說不出口.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Blank Slate V.S. Template

Harvard的心理學教授Steven Pinker寫過一本The Blank Slate.
我這學期第一份作業就是閱讀一份這本書的短暫摘要並寫出心得
這篇文章會順著我的思路寫 我會試著將它整理好
裡面將人類本質分成三類:
  1. The Blank Slate:人類生下來是完全空白的,可以經由學習而培養成各種角色
  2. Noble-Savage:我們生來具有特有的個性,這種內在不是教養或後天壓迫可以改變的
  3.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很玄 身體只是一個容器而性格是由靈魂之類的東西塞進去的
這三項都各有我們對人性的期盼。
我們希望有可塑性;我們想要有個人特質不願隨人擺布;我們想要有某種超越物質的精神存在於我們的靈魂裡。
這三項也都有不可否認的缺陷。
可經由學習教養改變則表示1984跟美麗新世界的反烏托邦是可以存在的,即使世界還不像小說那樣美麗。
我們具有的個性無法改變表示惡者恆惡,善者恆善。給人標籤化成了有根據的歧視。
如果有超越肉體的東西,它究竟在哪裡。而這東西也一樣有前兩者的問題,所以不需要特別分開討論 。

大家已經有些共識了。
人性有一部分是先天的(基因),有一部分是後天塑造的。(廢話?)

那既定的部分改不了就先不管,我們的自由意志有多少?
在固定的性格當中我們有多少自由可以讓我們亂來?
 Libet's Delay是一個很有趣的參考。
這個實驗說的是:我們的意識和真實感受是分開的。
當電擊刺激增強神經的基本反應不變,但受試者主觀回報的速度卻慢於神經刺激速度。
Delay時間是500ms 也就是0.5秒
更甚者,當電壓高過某些程度受試者回報速度開始變慢。
這單獨來看沒什麼奇怪,不過是500ms而已,半秒。
可是人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並非都這麼的慢。

Libet的實驗引起廣汎研究討論,有趣的一個結論是:事實上我們做決定的時間點比我們察覺到得還早。

那是什麼做了決定? 


日常生活的刺激當然不是電擊。
TED上Daniel Wolpert的一篇Talk談大腦的意義講到我們對於動作的無意識預測 。
最後兩個小孩的例子說明我們不單會預測,還是根據預測來進行各種行為。

可是我們的意識仍然慢了半秒。

所以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在做什麼的時候其實早就做了
而自我意識是事後諸葛...?

...?

那諸葛亮那些戰略家的複雜計畫是在意識之外的...?
在這種解釋下是的
好吧 複雜策略的運作是否跟一般行為有差我還沒深入研究

但是回頭想一下
我們確實在知道自己是誰之前就做過很多事情了.
那些行為真的跟自我意識沒有什麼關係
難道自我意識出現之後有辦法take over嗎?
這邊也是值得argue的地方.

我是覺得沒什麼本錢和理由取代原來的機制啦...
至少我們學習的成果都是越來越自動化 而不是越來越認知化

Insight learning是不是自我意識的產物呢?
(猴子不用堆過箱子也不用看過就知道可以堆箱子爬到高處)
Social learning總該是吧?
(小孩子看什麼學什麼, 省掉自己實驗的工夫)

嗯.......這兩個也是在我們自我意識還在形成的階段就出現的吧?

所以自我到底是什麼?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2011粉樂町 第二步

如何?寫得很不吸引人吧。
終於除了信義誠品及新光三越那邊都看過了。
我也突然感到疲倦了。
這次就捨棄對藝術品跟店家的協調性,純粹以打店為主吧。

TRiP衣服兼咖啡廳 地方小但很不錯
花徑開好久了 跟隔壁的hana都是,其實如今我也不敢說她們有多優秀,畢竟太久沒去消費了。
Au.Dot創意商品(完)
HUNTERBOOTS時尚雨鞋,跟旁邊的Angelia&Pets都是In the Playground系列,在常下雨的台灣其實是不錯方便的。Angelia&Pets則是台灣品牌,希望她們都能開久一點。

Nonzero也是熟悉的餐廳,仍然很棒。
小茶栽堂也是很優秀的店家,東西好服務也好,跟店員聊天聊到我都笑出來了。
papa bubble西班牙糖果訂製店,有點像金太郎糖但沒那麼甜。
莎拉奶奶在微風也有賣但是在光復南路旁忠孝東到仁愛的那條街上的攤販型店家相當很可愛。重點是很好吃。
紫玉晶華光看店名沒想到他是賣....下次來光顧看看好了。
i prefer概念店我很愛的店,但現在因為大人的理由很少買他的東西...
WZ又ㄧ間手工皮製品店,因為有挑戰活動所以打了一個自己敲上名字的鑰匙圈
CherCher有點古著風又少女風的店,雖然我男裝女裝都看,可是看到這麼少女的久了有點瘋掉

這次的店家總數又更豐富了,但是整體上藝術品的部分氣氛被削弱不少。
我是覺得能夠將作品融入店家本身的概念或印象等等是很不錯。
但也許是地點挑選等等原因吧,例如松山菸廠那邊實在不是逛街會逛過去的,這次走起來少了些探訪的感覺而更像是夏令營式的跑關了。
另一部分就是藝術品和店家分別作為主客的程度差異吧。
我覺得這次作品跟店家的融合度應該是更好的,卻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有些店家的作品讓人不太容易專心其中。各有利弊吧。

P.S.雖然松菸那邊遠 又在工程,實在很不吸引人過去,但是那邊的展出作品很不錯,感覺也有藝術園區的雛型出現了。且不論藝術園區的需要與否,松菸的發展還是很令人矚目的。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2011粉樂町 第一步


算算也快沒時間把他逛完了
今天逛到的是1~16 51~75
請對照地圖
1&2:富邦人壽大樓
比起上次沒那麼顯眼 但是一看就會覺得很微妙
畢竟這個路口太寬廣了
3:上島咖啡屋好地方 作品也很融入店家
只是作品下面就是座位 有點不好意思打擾人家
4:Undercover整間店就充滿裝飾性的擺設 並不會讓人覺得作品有多顯眼
5:Mischief算是間潮店吧 作品在這裡有點詭異
6:SKONO瑞典的鞋子品牌 這個作品相當精美
色調也和店家的品牌印象很合襯 (花樣就不見得了)
7:SecretService一下不太懂 看過說明也沒有比較了解 除了衣服這一點外有甚麼關連嗎
8:Soul Food很美的作品 說來慚愧 上次就常來SOUL FOOD看展
但一直沒有好好坐下來吃一下
9:Stupid Uncle這個巷子很有趣 更大過我對粉樂町的興趣了
作品本身跟店家的感覺還蠻合的
但是跟Secret Service的作品一樣有點令我不解
10:米得很可愛的一件作品 也是很合襯的一個組合
可能有點佔空間倒是
在這裡撞見三個高佻正妹 要我怎麼專心看展
11:rarehouse很低調的店 我沒敢進去.
12:Asana臺灣的瑜珈品牌 這作品也確實很瑜珈
13:MSPC這是個包包品牌 先不管作品有不有趣
店家本身的設計就很值得ㄧ逛
14:PHANTACi服裝店 我今天沒得細逛
但是也蠻多潮系衣服
15:KOOLOOK忘記進去了
16:群星大樓把一間空屋拿來作展場是不錯
要不是前面剛好沒停車大概也不會發現
發現了你可能也只會覺得怎麼空到荒煙蔓草都沒人來清理
但是他是有整理的喔~
17:Simplemixi
有點點嚇人的作品 可是跟櫥窗中其他擺設算很融洽
這也是服裝店 感覺應該可以去看看
嗯 我現在也只能看看而已
接下來是推薦好店一句話(逃)
51很快樂的咖啡店
52座位很寬敞舒適的咖啡店
53空間很窄但很適合買女性飾品的地方
54這麼有名還需要我說甚麼嗎!
55很有趣 店裡很多老闆自己設計的玻璃彩繪 也有在賣
56玩具店 之前就逛過很多公仔類的
57我找不到!!
58好像很好吃 位置也很好 歡迎大家在東區時來吃點心
59很適合小朋友 超可愛
60古書店應該要有的氣氛 好樣系列
61廚房 進去時感覺很熱鬧 溫馨
62感覺比較走時尚風 比較忙 沒有樸克牌了
63還沒開...
64又是玩具店 很好玩
65聊最久的店 順便玩了另一個活動結果拿走一盆迷迭香
66在裡面看到一隻可愛的小柯基犬
67我錯了 我錯過這間
68很熟的臺灣品牌手工皮鞋 我很推 私心推
69店本身可能更引人注目
70店員很熱心地詢問我手中的迷迭香怎麼來的 感覺很復古風的店
71太有名了不用講
72很熟悉的店 但目前還沒買過他的東西 (皮件) 不是不想要 是沒預算...
73很多皮飾品 我喜歡這條巷弄的味道
74是個新開的店 希望能撐下去 順道一提今天這條巷子在拜拜
75數位沖洗店 感覺很清潔
76在我家巷口 一直覺得他很高級 結果店員蠻親和的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2011 April-May NYC

這次去紐約的時間並不能用事件來記述
雖然有同學會 雖然有收穫
不過就讓我用概念性的紀錄來介紹一下好了

這次去紐約原本設定的目的
就是"同學會"跟"博物館"

結果意外的是重新檢視了"生活"

很微妙的是 跟台北相比
我不覺得紐約有變很多
也許是大蘋果已經熟到極致了
裡面糖化得像蜜一樣的部份
在島上橫流數十載
招引人們來此

也不少人在這裡淹死
就算911喚起了這裡的求生意志
仍然是一個不斷吸引人們來
一不小心會沉醉得走火入魔的地方

然後可能會在這裡忘記自己
因為你站在資本主義文明的中心
崇尚個人所以不得不讓人急於抓住似是而非的自己

也有可能找到自己
像在舞台上總該有個設定的角色

工作 生活 求知
偶爾抱著改變世界的野心
又放不下個人生活的慾望
就是不懂得放開手而卡在瓶頸的猴子

然後回繞在這些概念之間
又不知道怎麼樣回到地面

所以你在哪裡呢 人類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壓力摳米

標題這字是日文
やり込み
我就不幫各位點中文選項了
簡單地講就是窮究遊戲可享樂的部分
即使那不是原本設計中的元素
套句Level E的臺詞 這叫"遊戲中毒症狀"
現在很多大遊戲小遊戲都有Achievement的要素
一部分就是讓玩家有更多可以追求的樂趣
...說穿了 有點像從小只有一顆足球當玩伴結果變成足球高手那樣

!?


不過今天要講的是"人生"壓力摳米人
這就非常的了不起了
而且是個非常重視心理健康的行為
不斷去找尋人生中有趣的部分極盡之

當然 這不一定會讓你變成一個成功人士
但也許你會變成世界上蓋章蓋最快的人也不一定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SXSW TAIWAN INDIE'S NIGHT

喔耶! 我從囂張城市Austin回來了
因為太囂張了 所以我這邊就不介紹了
直接切入主題

話說我正在Houston進入煎熬模式時
突然在Plurk上發現一個消息

Taiwan 也就是這個台灣
Indie 也就是這個印地
Bands 也就是這個樂團們
Are 也就是這個是
Coming .............

反正就是不熟朋友的派對 旺福 阿飛西雅 滅火器 踢肌背 ㄟ口
六個團要組一團來SXSW@Austin表演
觀光局新聞局甚麼的有贊助
大概想說一個晚上從八點到凌晨兩點
跳死妳們這些小兔崽子
是個屠殺愛音樂好青年的活動
呼應大學生應該好好念書的校長言論

因為是個週五晚 所以雖然是個車程3.5小時的Austin
還是很囂張的讓我沒辦法開我大姊的車去
有鑒於租車太貴 油價上漲
我本來還上ptt想 揪 團
       Carpool
結果講一講突然有人發現票價的問題
這... SXSW是可以聽到很爽的活動沒錯
可是很多臺灣鄉親只是去挺台灣團的啊
基於服務同胞的精神 我就寫信去問SXSW和表演場地Lamberts的經理

過程就不詳說了 只能透露Dan Flemming真是個好傢伙
聊到後來他竟然說要讓我報他名字進去
事後想寫封信感謝他之前他就先來信問候我了
各位Austin朋友請多去Lamberts!!

好了 最後我的計劃是
坐greyhound過去 用公車行動
晚上住高中同學James家
第二天再晃一晃搭Greyhound回家
接下來的意外我就平鋪直述過去
大家不要太在意

在Greyhound上
我被前面一直聽音樂搖頭晃腦的女生
後面一直大聲聊天咳嗽風會傳到我這的大嬸
還有右邊感覺有幾天沒洗澡的大鬍子年輕人(相信我 他算是我很激賞的乘客)
夾在窗戶邊一路晃到Austin 接近的時候風大到好像要翻車
到了之後James跟他名字像大俠的室友就開車來接我了
並且把我放在UTAustin附近 讓我逛逛後去排隊

到了Lamberts門口 已經有些人在排隊 只有我是一個人的
我晚到了點 時間稍過了7:00
人比我預期的少 有點開心卻又有點失望
四處張望一下
結果看到旺福(Jr.?)蹲在路邊

心情頓時大好XDDDD
這時候有個女生跑過來用英文問了一下這是不是在排..
我用英文回了對這是...
然後我們就發現對方都是台灣人了XD
這是新朋友CC

秉持著耀揚姐的指示

我ㄧ上去就找舞台往前走
孰料排在前面的人似乎都很寧靜祥和地找了位子坐下....

所以我也問了排在前頭的兩個小朋友 share了座位
他們是新朋友Kenny跟....Barbie XDDDD
雖然不是這樣不過暫且就讓我這樣稱呼吧XDD

隨著開演時間越來越近 人也越來越多
漸漸多到看不見舞台
慢慢漲到看不見舞台上的人

不過今夜很漫長 不需要那麼猴急
讓我們來介紹ㄧ下今晚的觀眾類型
像我一樣愛聽音樂來的當然就不用講
好像還有些因為愛台灣來的老華僑
以及業務出席的長官
有些外國朋友也在場 當時我其實比較擔心的是
要是他們被台灣朋友嚇跑了那這活動不就等於是勞軍了....
還好這擔心是多餘的
因為還有來泡妞的外國朋友呢!XD


okay
第一個團 不熟朋友的派對/不熟的朋友派對/不熟的朋友的派對
這個團是電音系的 之前只聽過名字沒有追去聽過表演
三臺Apple在上面乍看之下是代言團
不過我記得他們應該是四個人啊....
總之我看著看著有種熟悉感
(事後)查了才確定
有去的男團員是柯小藍
高中同班過一年的吉他社
後來還在挪威的森林遇過一次
不過我在遠處大叫他綽號是沒有反應
可能打死不想承認
他們這次來表演場次似乎頗多
看來是要擴大版圖了


第二個團 旺福(Jr.)
我在廁所前遇見小民時脫口而出的竟然是小馬(掩面)
但是他們的表演極其優秀 果然白爛是全球共通的語言
長髮PA大哥跟旁邊一位像場地工作人員的大叔笑得花枝亂顫
小民炒氣氛超強 推機bass還是超強
肚皮還是一樣在後面我看不到 這次的新發現應該是
瑪糜好可愛 當然還差宜寧一截啦~
在廁所前面(所有人逃走的必經之路)
揮手道別的樣子看起來超開心 上次這種道別大概是小草地碰到的棉花糖
也是啦 他們的表演應該是全晚六團中最能讓所有人同時笑的


第三個團 阿飛西雅
不行 我知道宜寧會嫌棄我
不過我不能不愛這個團的表演
之前也提過這邊音量通常都比台灣高個15%左右
所以阿飛西雅的音樂幾乎不是用耳朵聽
是用整個身體聽的

看到臺灣人紛紛掩著耳朵往後退
外國人越來越開心地往前走
我不知道該不該說阿飛西雅是今晚最具國際交流性的
因為後面的外國人這時順利搭訕到幾個台灣女生了XDDDDDD

反觀我跟阿飛西雅搭話想買CD
結果他們沒帶來賣...


第四團 滅火器
一樣很有自我意識
在台上高喊臺灣的獨立主張
不知道下面的官員有沒有嚇到醒過來
這時候臺灣人開始回流了
搭訕到臺灣女生的外國人不知道怎麼卡到我前面的位
然後就擋到我了.

不過中間並沒有什麼話 跟阿飛西雅差不多
只是大正還是會講英文的XDDD


第五團 TizzyBac
他們第二次來SXSW了 不過說真的這時我也有點累了
尤其阿飛西雅跟滅火器連兩團我都在前面轟炸自己
已經不再年少輕狂啦~
但是從後面可以感覺得出來Tizzybac也是很國際性的團
只是這時已經過12:00 很多人已經先離開休息了
剩下的應該都是真的愛音樂好青年
也就是政府想撲殺的對象
後面還有些外國人在自得其樂地舞動著
有些倚在吧台旁默默點著頭
我以後老了大概也是這樣吧...
這麼說來 Tizzybac和Echo中間MC都不講英文了....XD
應該就在此時玩太兇的外國人把臺灣女生新娘抱起來
結果女生踢到旁邊的人 他們就被兇了...(茶)


最後一團 ECHO
型男正妹老牌團
這時候留下來的大概都是臺灣人了
可以感受到大家的死忠
不管本來有沒有聽過ECHO
在這裡精神都被整合成一塊了
所以結束後大家跟樂手幾乎是聊成一片
要照相的照相要買片的買片
要簽名的簽名...

然後這時候我就突然變得毫無物欲了....
有聽到音樂就好

你們看這論調多自以為是啊...
要是我狠一點應該從每個表演者的簽名都蒐集到了....
這表演場地實在太親暱啦

結果在CC大恩大德之下 我跟Kenny和Mike(正名)借她家客廳窩了一晚
說是一晚其實看完犀利人妻也五點多了....

剩下的Austin就另外再寫一篇吧
這次真的要多謝蘇菲(不是加拿大的 可是也在美洲西岸)
順便宣傳一下IODA
我也不知道宣傳什麼 但是這次他們也是主協辦單位之一啦...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霉體自由!!

http://matome.naver.jp/odai/2124850077225047681?&page=1
我先說好 我完全不專業
不知道媒體的訓練 倫理 責任和權力

一切都是從資訊商品化開始的重新思索

如果資訊變成商品
那記者是不是變成廉價勞工?或是剝削資訊來源?
現在的媒體是不是用過度低價的價格在出賣資訊?

而消費者是否有選擇資訊的權力與能力 有沒有攝取資訊的需要呢?


就跟醫療一樣 現在資訊提供已經被視做理所當然了
但是有人去要求我們要廉價又高品質的資訊嗎?
沒有 當然高品質資訊很難介定

有個學長講到媒體在意識型態操作下
會歸避一些觀眾選擇性高的訊息
從而報導一些人人會看的東西

我是把資訊比做食物
依文化跟社會有不同偏好
媒體常常說那是觀眾知的權利
就好比餐廳說大家等著要吃飯啊 然後逼農民交出作物
但其實並不是很洽當

雖然是資訊爆炸時代 但我們並不是非接受他們提供的所有資訊才能活命
而且他們端出來的時候是像
不爽不要吃
的態度
也就是他們既不是為了資訊傳遞 也不是為了知的權利
純粹就是硬是製造需求而已

我就不客氣地說了 跟蘋果的策略是一樣的
但是蘋果好歹人家也承認他品質好
蘋果日報有養出一批信徒嗎?

現在嘩眾媒體做的像是端一盤滿滿的調味醬出來
裡面的食材不重要 他們不需要在意世界上有沒有值得報導的訊息
觀眾也不用知道 知道他們就麻煩了

目前為止也還不需要討論什麼是高品質訊息


我們要開始討論之前請先想想資訊與食物間的關聯

當一些食物好像不錯吃 方便取得廣告搶眼
你可以吃別的 但是你也懶得去弄別的 所以將就地吃了
治不了病也要不了命
我們暫且把它叫做垃圾食物
這樣就比較容易去想什麼叫垃圾資訊了

當然這除了與社會文化歷史 也跟個人有關
某些資訊你過活的時候永遠不需要的
可是你可能還是撿起一份報紙呼嚕嚕地吞了下去

媒體是有自由 可是自由是會讓人忘了核心的
這不單是觀眾放棄挑嘴的權利
媒體也失去了可以料理資訊的依據

即使想要成長 也只長成堆爛泥攤在地上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Skate Surf Snowboard.

這個blog從S開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個surf
可是這幾天實在太沉重了沒有心情打這幾個接觸過運動的比較

基本上surfing跟snowboard都是要跟大自然做朋友的運動
skateboard是要跟地板親熱的運動

一般來說在雪上和水上比較有本錢衝得快一點 摔得大一點
但是滑板大部分都是跟硬地衝撞
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玩滑板的人技巧失敗都比較暴燥


這樣大概也暴燥不起來就是了

必須要說明的是雖說都是前後站
但是哪隻腳在前並不是一個人可以通用在這三項運動的
而除了surfboard外另外兩種板都有前後不分的中性板子
在成為高手的路上可以多加嘗試自己的可能性

我玩過的感覺
疼痛程度 skateboard>snowboard>surfboard
但是實際上的風險不一定是這樣 車子山崖跟礁石
真的要命的情況三種運動都會碰到 看閣下喜歡死在哪裡罷了XD

嗯 那先從skateboard開始講吧 我覺得是門檻比較低的
平常就可以玩 如果路況夠好的話
真的要講的話花費也是三項運動中最實惠的
因為板鞋平常也可以穿(重點) 板子是最輕的XD
但是你要用自己的腳去加速 所以腳一定會酸 對膝蓋也不好
地板是硬的 就算不失敗可能也很傷
也要克服這種感覺之後才敢真的加速和下斜坡

再來 snowboard
我才剛接觸這運動 不過比較起來是比較高速的
摔在雪上 尤其是斜坡 緩衝起來是比較不痛 甚至可以說有趣
了解原理之後要克服的大概是重心往下會減速這件事
基本上不難 去除掉裝備等等所費不貲之外 應該是蠻能享受樂趣的
問題就是沒有斜度和雪的話很累 結冰也很困擾 也有傷膝蓋的問題
雖然雪衣雪褲等也是可以穿出去 但是真的頗熱的
而且一看就是要去滑雪的


最後 surfing
我還是要把他排在最喜歡的位置
摔在海中比摔在雪裡負擔還要小 接觸水面也比雪面跟地面要溫和多了
新手衝不起來在海裡漂浮也是很快樂的事
不過畢竟在海中 要是割傷的話包準痛死你
礁石不說 有時候浪板都會割到你
日曬 海水之外 衝浪最累的應該是肩膀
因為要乘上浪頭需要夠快的速度
至於限制 大概是要有浪 否則冬天都有人穿著防寒衣衝
有時候水面下溫度反而暖些
至於花費 衝浪板的入門花費可能比滑雪板還高一階
不過加上雪衣什麼的大概總花費就差不多了

這三項運動的共通點...大概是平衡感吧
尤其是腳跟腳尖這段距離間的移動
就板子面積講 衝浪板最難調整 長板甚至要在板上走動
雪板因為有binding 所以比較不擔心脫腳 可是卻別有一番難處
skateboard大概是入門後最能夠輕易嚐試技巧的

不過我最愛的還是surfing 不只是運動本身 還有文化跟態度XD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大地震

九二一也已經過了十年多
早就有人講說十年一次大震是太平洋板塊西緣的常態
也有人提出人工大壩造成板塊受力不均甚麼的

那都無所謂了
地都震了 人都死了

有人講著要醉死以免逃難之狼狽
我不是靠形像吃飯的我不懂
不過有酒的話還是留給想活著的人喝吧

想想都無所謂了
有人要被資訊折磨至死
有人想要在資訊不完整下維持理性
也有人選擇自己的價值觀揚此棄彼
其實遠遠地看起來都一樣是末日的景色

不對
也許災難根本不影響細微的行為表現
就算意識到了 每個人還是照著自己平時的反應進行著
可能平時就急躁的人就是會急躁
可能平時很理性的人就是會維持理性
沒有甚麼宣導要冷靜的空間吧

所以我根本就很正常 很一般
我所期望著的不凡也很正常 很一般

不會因為突然有甚麼災變
壞人角色就變成英雄的

那都是劇
人生並不如戲
我們只是希望人生像戲 所以選擇性地寫了那些戲

人死不會復生 破壞不能修補
我家的狗不會活過來
衰弱的腦細胞也持續死亡


少說點風涼話 老實點面對自己
不然連一步都跨不出去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長生不老的累積

其實沿續上次那個不像話的胡說八道
我還繼續設想了真的長生不老之後的事

要是一個人真的長生不老好了
他有辦法不斷適應世界的變化嗎?
假設腦部一直都很活性化好了
等等 這樣會一直維持青春期的多愁善感嗎
這樣的文青已經殺都殺不光了還來長生不老啊...

累積的記憶跟嗜好
或是那些我們可以稱為個人特色的東西
真的不會漸漸絆住他嗎

試想 從古中國開始到現在語言變化了多少
他有辦法不留痕跡地使用最新穎的詞彙嗎
如果真的有長生不老的辦法的話
光是能夠吸收現存知識就很值得了
如果他跟牛頓討論過古典力學
在面對愛因斯坦的時候會更坦然還是更保守?

要是沒有累積一些固定不變的內容
一個人還有甚麼可以用來定義他自身的嗎?

有點哲學了 不過這不是我的領域
但即使是沒有辦法長生不老的人
也有一樣的困擾
如果想要保有那分彈性的話
可能不得不取捨掉一些穩定性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長生不老的政治策略

或許被火鳳影響 最近又看了一次火之鳥
據說喝了火之鳥的血就永生不死了

但是 古代皇帝真的那麼追求永生不死嗎
據說帝王的生活有很多限制
身為兼具宗教性領導地位的古代帝王
每天有很多常規需要遵守 並且隨時有人注視著你的作為
也就是說 沒有那麼多可以任性的空間
除了建朝初期或亂世中半路殺出的君主
(就算是他們也有很多政治考量吧)
加上肩上所負的責任
恐怕當君主沒有甚麼讓人好留戀的

那 套用火鳳裡的八奇思考preschool版
尋求長生不老的秘方用途是甚麼?
也許是一種規範 身為君主必須要盡可能延長自己壽命
1.內政:以便所期望的後繼者能建立良好的基礎而不是受官宦掌控
2.政戰:顯示君主的威望(或衰退?)來形成某種情報宣傳?
3.外交:跟經商一樣是進行探索與資源交流的好理由 甚至是當時出兵用的藉口
現在的藉口是世界和平
此外,也可能是臣子向君主顯示忠誠的一個手段
至於因此喝水銀喝到死等等的那幾位 我們也不排除是臣子或繼承人設局的可能
種種因素都指出 追求長生不老(不死)不一定只是皇帝的美夢
也許在某些時代真的變成只是追求醫療技術的不實目標
但總是有可能帶有其他意圖的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不要再有下一個

現在我已經很能接受周杰倫想演出的藝人角色
但是當時他剛出來的時候
我可是把他當做背景苦幹音樂人受到肯定的象徵性人物
所以一直到昨天晚上輾轉反側為止
都還沒辦法接受我不願意承認而遷怒於茲的事實
那也是一個理想的破滅

這種理想能夠在現實中展露光芒的想法大概要從國中
也就是五月天的時代開始

------回憶分隔線------


五月天以學生樂團席捲音樂界
幼小無知的我第一次知道這樣的音樂也有辦法在螢幕上露臉
當時覺得獨立創作樂團的公眾化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
大家能夠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
不同音樂能夠精彩地互相碰撞
也不只有古典音樂跟無趣的情愛惆悵流行音樂
我那時覺得臺灣的人才一定還多到我路上隨便走都可以遇到
而五月天的發跡就是這趟掏金熱的哨音
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沒錯

然後就是周杰倫
幕後製作人的反攻讓我滿心覺得音樂圈將掀起另一陣革命
花瓶般的偶像專心地做花瓶
以後大家都會知道真正的好音樂泰半不是歸功於歌手
真正優秀的作曲者可以得到大眾應有的評價與認識
好像也不全錯

簡單地說
我曾經寄望著認真而充滿才華的創作本身能夠得到讚賞
而不是宣傳與包裝

------------回憶結束分隔線---------

這兩組都擁有過粗糙卻令我炫目的光彩

五月天已經超越巔峰的紅巨星熱*
並沒有拉拔起眾多星點或是另一顆巨星
(對不起阿達 可是宇宙人孤掌難鳴啊)

看著周杰倫發光發熱
我不得不承認臺灣大概也推不出另一個代表性人物去好萊屋做演藝外交

沒錯

事實是
臺灣沒有那麼多可以令人目炫神迷的才華
而那些少數的才華終究要配合上包裝
(而且還是包電視電影綜藝節目的禮盒級包裝喔)

周杰倫真的有才華 不但會寫歌 也學會唱歌了 變魔術 演戲有進步
而臺灣沒有一個人有辦法像他當年出現那樣展現細小而明亮的光輝

----------冷靜---------------

雖然我不知道政府補助是補助個什麼屁
但是現在能夠拿補助的百萬級製作
是Hebe 飛輪海(?) 還有王彩樺的翻唱舞曲
很哀傷地 有才華的音樂家們可能就被埋沒於其中
墊在hebe的腳下 被彩樺姐拋在腦後
也許吧 也許吧
這是全球性的才華蕭條
玉不琢 不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