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囧男孩V.S.海角七號

在海角七號過度的張揚之後,緊接著的囧男孩或是花吃了那個女孩,自然地接下一個很麻煩的擔子.透過海角七號流入的國內觀眾也許對於國片的一般性開始抱有某些期待,但是國片導演的作法仍然沒有全然符合需求,這既不是魏導的問題也不是楊導的錯.只是始終都要面對這一個衝突.
國片從新浪潮後,商業片形式的失敗讓本土觀眾也同時撤出,不單是觀眾,導演們也進入孤芳自賞模式,資源不足為何要費力去拍自己不想做而為了讓觀眾爽快而自己很悶的東西.高調就這樣唱上去了,能合音的人也越來越少.近年的新導演才漸漸有用故事和平近手法找回觀眾的想法,可是真的抱著決心跳下去的還是就魏導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也是賣了如此多大牌要了如此口碑仍無法轉虧為盈.
但是國片的時機到了,純粹拿輔導金養的導演只能做出像貓熊一樣沒有自己生命力而只能吸收少數認同的作品,豢養下的自由是不會有出息到哪去的.並不是說藝術性與少數議題不重要,但那些電影跟表演性質與比賽性質的武術一樣,都丟下了許多包袱,可是觀眾的眼睛還沒有,於是跟不上.
像商業至極導致太過一般的美式風格當然不是海角七號效應所應該要造成的,海角並不是一個本身優秀到可以做為轉捩點的作品,而是跟蒙娜麗莎一樣當做某個象徵,在作品背後的精神往往比前面的技術與價值要來得更具代表性.

沒有留言: